王荣山

中国工笔画协会会员,山东省美协会员。
个人简介

        王荣山,1965年出生,山东省兰陵县人,先后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国画专业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吴静初花鸟画工作室。现为中国工笔画协会会员、中国华侨画院副秘书长兼花鸟创作室主任、山东省美协会员、临沂市美协花鸟艺委会副主任。
        作品连续入选第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届全国花鸟画大展并获奖,七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国画作品展,入选国家画院2019年第六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,多幅作品被美术馆、博物馆、纪念馆收藏,入编多余部大型书画集,20余幅作品发表于《中国文化报》、《中国书画报》、《美术报》、《羲之书画报》、《时代美术》等刊物。

        1994年国画《晓露》获首届全国青年国画大展优秀奖;
        1999年国画《沂蒙春晓》获中美协主办“迎澳门回归”全国书画大展佳作奖;
        2001年国画《金秋飘香》入选中美协主办的“国土情·民主魂”全国书画大展;
        2002年国画《金鸡报晓》获文化部主办“庆祝建军75周年”全国书画大展二等奖;
        2003年国画《塞外初雪》获中国书画报主办的“盛世国风”全国书画大展优秀奖;
        2005年国画《飘落的金黄》入选中美协主办的“西部风韵”全国名家国画邀请展;
        2007年国画《山野雪茫茫》获中国书画报主办“相约香江”全国花鸟画大展银奖;
        2008年国画《蕉荫清趣》获第十四届全国花鸟画创作奖;
        2009年国画《秋风细露》入选第五届全国花鸟画大展;
        2013年国画《花鸟组画》获第六届全国花鸟画展铜奖;
        2014年国画《露浥秋霜》获第七届全国花鸟画精英奖;
        2015年国画《晨露》获第八届全国花鸟画大展优秀奖;
        2016年国画《故园秋色》获第九届全国花鸟画大展优秀奖;
        2016年国画《秋风细露》入选中美协主办2016“万年浦江”全国中国画花鸟画作品展;
        2017年国画《沂蒙金秋》获第十届全国花鸟画大展优秀奖;
        2017年国画《故园情》入选中美协主办翰墨青州2017全国中国画大展;
        2018年国画《故乡五月满地金》入选中美协主办“国风盛典”首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;
        2018年国画《簿暮秋风》入选中美协主办“水墨融情海丝梦”首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;
        2019年国画《秋风细露染新香》入选国家画院主办第六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;
        2019年国画《丰收》入选中美协主办“雨花满天”全国国画作品展。
 
王荣山:浅谈中国写意画

        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传统绘画,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、性格、心理、气质,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。它用色用墨注重主观感受,强调抒情达意,追求意境美。注重个人情感表达,讲究气韵生动。中国画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,有它独特的贡献。写意画是文人的高雅艺术,代表了中国画的最高传统乃至唯一传统,如果说中西绘画的区分,能够代表中国民族精神的,当然也只能是写意画。
一、关于对写意画的认识。

        “写意画”这一术语出现在明清之际,在当时人的画论中多有“动辄托之写意”之类的言辞。写意精神,无疑是中国画最重要的文化审美品格。写意画的要义有二:一是要“写”,而不能是“画”、“绘”、“制”,而且是率意地写,而不能是认真地写。如果是“画”、“绘”、“制”出来的,即使是主观的“意”,也不属于写意画。二是要有“意”,而且不是一般的、为大多数人所有的主观情意,而必须是“这一个”画家所独有的“隐私”之情。它通常在形象的处理上表现为“不求形似”。如果求了形似,便属于客观再现,自然就削弱了主观表现的“意”。用倪云林自述画竹的说法,便是“逸笔草草,不求形似,写胸中逸气”。“逸笔草草”是指“写”,“不求形似,写胸中逸气”是指脱离了“实”有“意”。不过在明以后的发展中,只要是“逸笔草草”不求形似的被称作为“写意画”。如梁楷、金农、闵贞的人物画,二米、石涛的山水画,苏轼、陈淳、徐渭、八大山人、杨洲八怪的花鸟画都属于写意画。写意画是传统中国画的一种,与工笔画相对应,不求工整细致,而主张形简意丰,注重物象的神韵和个人心声的表达。
        中国画的“工笔画”和“写意画”并不是两相对应的概念,工笔画也要求有写意性的。中国画只有疏体和密体之分(张彦远语),毛笔在宣纸上画画也并不一定是写意画。
        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就在于“写”,中国画发展的希望也在于“写”。中国画的线是有生命的,西洋画的线是没有生命的。写意画讲求落笔形成的,中国画的造型观是深层次的造形观。要弘扬中国画就必须弘扬“写意画”。
二、要想学好中国写意画,书法是第一条的。

        古人云“书画同源”就说明了书法对中国写意画的重要性,书画同源、书画同体、书画合一、书画同质这是历代书画文化经常会提及的核心语词。书法是画法的重要基础和元素,书法用笔也是绘画用笔的基础与基石,以书法笔墨提升绘画笔墨,提高了中国绘画的写意性。书法性绘画,尤其是写意画,打破了以造型为中心的“画之本法”,也就是打破了似(形神兼备,物我交融)与不似(画气不画形,写心不写物)的界限,丰实了中国画的笔墨表现。中国传统绘画在当下大力发展的同时,对于其“文脉”的保持是不可逾越的底线,而在“文脉”中发展,有什么是值得我们重视的?“笔法”是其核心。中国传统绘画可以吸取各类朴素艺术样式、艺术观念,从而获得新的构图方式。新的绘画对象,新的审美趣味,但对于“笔法”的坚守是无法动摇的。因为“笔法”这一观念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已经根深蒂固。正如清代恽南田所说:“有笔有墨谓之画”,笔法好坏能决定画的品格高低,当然章法构图对于作品意境的塑造也很重要。笔法好,就是墨很平,也会很有格调,像黄宾虹的焦墨写生小品。当然在注重笔法的同时,也要注意墨色、章法的变化。八大的作品中,画的石头和花叶基本上是干的很干,湿的很湿,干湿对比明显,所以很有精神。学习中国写意画,如果只注重墨法而不注重笔法,那是不行的。像版画那样拉开几块大的墨色对比来画中国画,那就没有看头了。艺术家成就的高低不仅仅是看艺术作品面貌独特与否,还要看他的文化含量和精神高度,艺术中的“新奇”不一定是有文化的。“新奇”一定要体现出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审美价值。
        宋画是很讲笔法的,也讲究具象性。宋人绘画基本是以行书入画的,明代陈向阳、徐文长的作品基本上是以草书入画,他们的书法线条与画线完全一致。到清代嘉庆朝以后,由于文学考古的兴起,出土了许多秦汉的钟鼎铭文,所有以篆书入画、楷书入画、隶书入画的画家起来,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。像金农、赵之谦、吴昌硕、黄宾虹、齐白石、潘天寿等等一些大家都是以书入画的。
        书法和绘画是有密切关系的,从线条表现来看是完全一致的。概括地说,齐白石绘画重天趣、吴昌硕重奇趣、潘天寿则求厚重的力度。潘先生早年跟吴昌硕学画,吴昌硕是以篆书入画,强调作品的金石味。后来潘先生学石涛、八大山人,他也追求金石味,屋漏痕,折钗股的笔法以表现力度,那这种风格用指墨画来表现也较方便。再因为潘先生掌握指墨的技巧比较好,所以画出了一大批精品。诸乐三先生绘画基本上是用篆书笔法,吴弗之先生用行草书笔法入画的,用笔的速度、节奏以及表达方式不一样出来的绘画效果也是不一样的。诸乐三先生讲,画写意画一定要仔细。“仔细”就是大胆落笔、小心收拾,笔法、块面、点法的组合在中国写意画中是相当重要的。就写中国画的艺术语言而言,笔墨既是写意的载体,也是写意的灵魂,从毛笔的书写性演变而来的笔墨语言,才是写意精神成为民族文化审美品格的命脉所在。
三、写意画的文化和技巧概念。

        “写意”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概念,但我们落笔到宣纸上又是一个很现实的技巧概念。而我们的毛笔和宣纸又是不能完全表现物象的质感,这跟西画不一样,写意画的“用笔”的精神含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。每个人由于笔法的理解不同导致最后表现出的效果也不同,自然这“形”的精神含量也就不一样了。而这个“形”既不能看成纯抽象的“形”,也不能看成纯客观的“形”。怎么看呢?齐白石说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”。现在西画的表达方式很多是纯主观的,完全抛开了具体物象的主观表现,这不是中国画家的表达方式。我们看虚谷的一笔、八大的一笔、石涛的一笔、齐白石的一笔都不一样。黄宾虹的画室很多笔,你说他是一笔吗?不是。黄宾虹的画室积点成线、积点成形,而他画里面的形没有一个是具象的,都是似是而非的,包括他的花鸟画。赵之谦的花鸟画花也是实的,叶子也是实的,明显的就比黄宾虹的画格调低。黄宾虹的画是以中国哲学的阴阳观和宇宙意识来画画,用这种中国哲学观念来画画,就会很注重画面的空间意识和精神含量。我想这是我们画画的人都要考虑的问题。
        学习传统不是用传统的笔墨来表达现在的物象,学传统是为了更好的远离传统,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。
        写意画创作的难在“意”的追求上,你要是画面上缺少这个意,那你的笔墨语言就很苍白。风格的形成有很多因素,一是需要全面修养,诗书画印具备;二是要求长寿,寿命不长,很难形成风格,因为中国画是一门大器晚成的艺术;三是要求扎实的基本功,只有根深才能叶茂。